聚“医”成城,郑州航空港区有“医”靠
步入6月,中原医学科学城依旧人气满满,一周接待参观二十余次,来考察的人络绎不绝。园区内绿树成荫,企业林立,省医学科学院和省中医药科学院相望而立,现代创新与传统智慧交相辉映。从四十度高温的户外踏入展厅,清凉的空气沁人心脾,扑面而来的科技感将到访者的目光瞬间吸引。
“这几个月来,中原医学科学城新增市场主体 211 个,其中新增企业104家,包含生物医药企业23家。截至2024年4月,中原医学科学城已有企业1040家,个体工商户799家,市场主体合计1839 个。其中生物医药企业195家,占郑州航空港区15.3%。”中原医学科学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。如今,以环省医学科学院、省中医药科学院创新生态为内核的中原医学科学城初具雏形,势头正劲。
中原医学科学城位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西南部,片区东至孙武路、西至京港澳高速、南至南海大道、北至渤海大道,规划面积约133平方公里,是省委省政府构建“三足鼎立”科技创新大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中原医学科学城聚焦生物医药、先进医疗器材、医学检验检测、合成生物、数字健康五大产业,推进创新链、资金链、人才链、政策链、产业链“五链”深度融合,初步形成了集“医研、医教、医疗、医工、医药”于一体的“五医”循环发展模式。

产业发展方面,中原医学科学城紧盯前沿领域、细分赛道,动态完善产业招商图谱,以链群思维按“图”招商、沿“链”招商、精准招商。2023年全省第十期、第十一期“三个一批”活动“医”字号项目总投资近千亿元,引进产业链优质企业54家,国药集团、通用技术集团、中信医疗、华润医疗器械等龙头央企,碧迪医疗、飞利浦医疗科技等跨国巨头纷纷布局落子,复星医药、正大天晴、远大集团等13家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纷至沓来。河南省人民医院南院区、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河南医院(国家区域医疗中心)、省红十字血液中心开工建设,新型研究型大学、郑州大学医学院新校区已确定选址,正在设计建设方案。
科创集聚方面,中原医学科学城正在建强公共平台,加快形成高端人才集聚地。中原纳米酶实验室正在进行装修方案设计,计划2024年上半年完成入驻;省医学科学院已入驻电生理、生殖、眼科等9家研究所;整合新建新药筛选检测平台、大分子药物CDMO平台、小分子制剂CDMO平台等8大公共实验平台,完善提升CXO一体化服务能力,基本涵盖药物和医疗器械从基础研发到规模生产的全流程服务链条;聘任院士6人,引聚长江学者、国家杰青33人,组建PI团队66个,引进科研人员超300人。紧盯领军人才、优秀青年人才、急需紧缺人才、医工交叉人才,“筑巢引凤”与“引凤筑巢”相结合,出台了《中原医学科学城“再造新高峰”人才发展十条(试行)》等招才引智政策,引进高层次人才54名、产业拔尖人才2565名、教育医疗人才6481人。一个高端医学研究人才集聚地正在加快形成,为争创国家医学中心、国家中医医学中心、中国医学科学院河南基地打下坚实基础。

支持保障方面,省政府出台《关于支持中原医学科学城建设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》,从科技创新、人才保障、金融财税、产业发展等维度对中原医学科学城建设发展提供全方位、多层级政策支持。引进省药监局港区行政审批服务办公室,实现药品、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、普通化妆品备案等业务“区内办”“就近办”“马上办”。建立“一项目一专班”工作机制,为企业提供从签约、摘地、开工、投产、转型提升的全流程服务保障,推进签约项目早开工、开工项目早投产、投产项目早达效。
配套设施方面,开展2023“空中丝路”城市设计暨创意建筑国际竞赛,面向海内外征集中原医学科学城城市设计方案。以省医科院科研规划、医科城空间规划为引领,聚焦吃住行、游购娱、教医保等需求,采取超常规举措完善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。已建、新建梅河芳邻等高端人才公寓8000套;规划建设省实验、郑州外国语等优质中小学校7所,可提供学位2.5万个;加快域内外交通互联,郑许市域铁路已投入运营,开通5条区内公交线路、2条连接主城区的公交专线,建成“八纵五横”主干路网,绿地覆盖率达36%;启动中原医学科学城城市更新项目,加快各项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及配套商业开发,确保各类人才“住下来”“留下来”。
来源:投资郑州航空港
